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城市交通论坛 会议总结 根据武科协[2006]24号《关于筹备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的通知》的要求,由武汉土木建筑学会、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武汉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武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协办的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城市交通论坛于11月5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了市领导和各相关单位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市政府尹维真副市长、市科协、市规划管理局、市内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会上,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相互交流,共同研讨,论坛取得了良好效果,它的成功举办,对加强交通规划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其它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研讨改善武汉市公共交通环境的对策措施,提升武汉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会议情况总结如下: 一、会议概况 作为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的分会场,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旨在汇集、凝聚政府部门领导、学术界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分享、交流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探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最新趋势。 会上,来自香港、上海、南京等城市及武汉本地的9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公共交通这个主题,畅抒己见,做了内容精彩、主题突出、观点新颖、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发言。来自香港MVA交通顾问有限公司的Fred Brown总裁和香港地铁有限公司中国项目部林正副总经理介绍了香港公共交通及地铁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方面的经验;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何宁总经理及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徐瑞华主任分别介绍了南京地铁与公交一体化实践、轨道网络化运营方面的研究成果。武汉市交通规划院龙宁院长全面介绍了武汉交通的现状和总体发展对策,结合新时期城市交通的任务和要求,提出了如何实现公交优先战略的一揽子建议。武汉工业学院李杰院长、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学院胡光明教授、武汉交通科研所张建武高级工程师以及武汉市市政院黄俊工程师分别交流了武汉公共交通、快速公交及其衔接等方面的规划研究成果。论坛上专家们的发言,既是一次学术的交流,又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既有对城市交通理论的研究,又有对城市交通实践的探讨;既有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又有与武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对武汉市的公共交通建设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二、会议主要观点 (一)关于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科学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健全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确定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小汽车使用率的过快增长,特别是小汽车在交通繁忙地区使用率的过快增长。二是充分发挥各类公交设施的整体优势、综合效率,避免各类公交设施的恶性竞争。三是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明确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 2、未来10-15年城市交通结构和模式正处于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小汽车进入家庭的高潮到来之前,确定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将居民出行更多地吸引到公共交通方式上来,建立合理的交通方式结构。 3、公共交通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政府、机制、经营者、服务等,政府在其中起主导地位。 4、针对公共交通投入现状,应完善公交优先的各项经济政策,建立公交发展的政策补偿与市场补偿机制,健全公交运营成本分担机制。在公交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 5、要真正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必须在政策、投入、用地、交管等方面多管齐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资建设的力度,加强公共交通场站的建设。 6、优先保证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将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全市统一规划控制,实现公交场站设施用地的统一协调管理。 (二)关于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 1、交通模式之间的一体化是集规划、财政、市场以及运营为一体的系统。公共交通一体化需要三个支持:制度结构、基础建设和营运、网络与服务。机动化水平影响公共交通分担率和生存能力。从总体来看,应从交通系统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最重要的是,要使交通系统形成政府主导情况下的,以商业为基础,实现各种交通方式衔接的公共交通一体化和商业化的整体系统。 2、公共交通的发展并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措施;在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市民所需为主要目标,系统相互之间的换乘、衔接,慎重考虑一体化。 3、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有四个方面:一是交通体制或公司一体化,或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二是票制系统一体化;三是使用衔接一体化;四是交通和土地的一体化。 4、一体化的公交规划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城市范围,最大程度发挥地铁的效能,调整地面公交线路,减少原有客运走廊的公交车,同时增加接驳地铁站公交和换乘设施;二是站点规划:整合车站的交通资源(地铁站、公交站、出租车停靠站,人行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空间)或形成枢纽,达到使用衔接的一体化和不同程度的无缝衔接。 5、公交系统的规划需要公交网络路线规划和公交路线服务范围规划有机结合,以公交网络路线规划为大的“动脉”,形成公交“网”服务,以公交站点服务范围规划建立公共交通末端服务系统,形成公交“面”服务,才能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公交的吸引力。 (三)关于轨道交通 1、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快捷、舒适、安全、准时、环保等优势,是唯一能和小汽车竞争的公共交通方式。国际经验表明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要最终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必须依靠快速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来支撑。 2、轨道交通要可持续发展,项目本身的收入现金流必需足以覆盖运营成本并提供持续发展资金,其中包括追加投资和资产更新和重置,还需满足还贷付息折旧和对投入资金提供与风险相匹配的合理回报。 3、轨道交通项目的实施,需要全面与城市与社区的规划和发展完善统一结合起来。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稳定性。与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其沿线各站点覆盖范围内社区综合发展,确保各社区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达到轨道交通建设要求。 4、确保市民得到便捷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交服务,也是综合规划、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无障碍换乘、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的便捷换乘、公交枢纽设置、轨道交通与各项社会服务设施的接驳等重要内容。 5、轨道交通项目的选择应兼顾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近期需求和远期需求,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客流需求和投资压力,以维持地铁公司财务健康,创造地铁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6、轨道交通行业,可通过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引入商业运作机制,加强监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 (四)关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 1、快速公交系统吸收了轨道交通组织运营的特点,具有有利于土地开发、速度快、可靠度高、低能耗和低污染等特点;同时它也继承了常规交通的布线灵活、造价与运营低廉、建设周期短等优点。在我国建设资金不够丰裕及其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现有国情下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将是符合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状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的。 2、在交通流量现已较大且有快速增长趋势的路线,而在短时间里轨道交通又不能覆盖的区域快速公交系统可以作为远期轨道交通的过渡,亦可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 3、通过网络开展对外交流、车辆线路查询、接受乘客监督、进行各种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服务,增强与公众的交流。 武汉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 二00六年十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