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风雨历程,20年稳步发展,20年开拓奋进,回顾昨天,泉州市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规划并实施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一路辉煌一路歌;展望未来,伴随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之光将在泉州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随
着新农村建设号角的吹响,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并于日前出台《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方案》,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新增科技三项费用3500万元,以实施“一县一业、一镇一品、一村一场、一户一技”科技示范工程为主线,强力推动泉州市新农村建设。 一直以来,泉州致力于发挥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星火计划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创建泉州湾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星火密集区和星火小城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和星火计划项目,推广转化科技成果,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工程,构筑农业创新平台……科技兴农的“发酵”作用从这组数据可见一斑: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23元,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8倍。一批农业明星企业和明星企业家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已有16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外向型企业及福建省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积极贡献。
――星火技术产业带
2002年12月,泉州湾星火技术产业带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泉州市开始了以其为载体,建设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星火小城镇,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征程。
2000~2004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和星火计划项目404项,投入科技三项费用2000多万元,为服务“三农”,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中试基地建设,育成水稻、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13个;通过实施星火计划“一县一业”科技示范,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区域特色产业;组织实施水产、名优果蔬、茶叶、畜禽、花卉等重大农业产业项目,突出示范推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建设粮油食品深加工、茶叶、芦柑等一批特色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农业。
“十五”期间,全市重点组织建设南安丰霞(丰州、霞美)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泉港,鲤城浮桥,晋江安海、磁灶、石狮祥鸿锦(祥芝、鸿山、锦尚),南安水头、梅山,惠安崇武、洛阳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永春石鼓、洛江马甲市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据统计,2005年,这12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工农业总产值达682亿元,出口创汇10.9亿美元,上缴工商税收18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720元。晋江市安海镇、惠安县崇武镇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星火小城镇示范镇创建单位,成为全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典范。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中,科技服务至关重要。20年来,泉州加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科技信息化基地、星火学校培育和建设,逐步形成有泉州特色的多元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培育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是我市农村科技工作的一项创举。截至2005年底,泉州市已建立10个国家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6个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57个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涵盖建材、服装、制鞋、电子、机械、工艺品、茶业、花卉、水产、水果等全市主要产业。这些行业中心依托组建企业的行业龙头优势,面向市场,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跟踪行业技术前沿和市场动态,组织技术攻关、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企业在本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同时,企业从自身经营需求出发,在市场的引导下,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和技术信息服务,有效地带动了行业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市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2004年,仅12个省级行业中心科技开发投入达2.1亿元,研发人员1210人。行业中心所在的龙头企业创产值65.67亿元,创税利7.16亿元,创汇1亿多美元,吸纳农民工2万多人。
农民要及时、便捷、快速、准确地掌握科技信息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离不开信息化。“十五”以来,我市以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2004年,我市建成并开通了“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网”,并通过整合全市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了一批技术数据库,初步形成一个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南安市依托农业信息中心,建成县(市)、镇、村三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惠安县开通了“科技信息110网站”,实现技术信息网上供需互动;晋江、石狮也已完成农村科技信息网站建设。南安市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基地,南安、晋江、石狮、惠安先后被福建省科技厅批准列为省级星火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市)。
――农村科技培训
加大科技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是农村科技创新的“土壤”。我市历来重视农村科技培训,组织实施“国家星火产业带特色产业农民工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星火科技培训工作。培育了17个国家、市级星火学校,组建了几十名专家组成的讲师团,编印了一批星火培训教材。“十五”期间,全市举办各类农村科技培训约25万人次。同时,不断创新星火培训方式,引导企业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培训工作,创建企业培训机构。